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

バソド育成 (節錄) (Milk 2012-05-17)

因為香港樂隊潮流的再度興起,現在或許是的音樂風格,史無前例地百花齊放的年代。

當然每次熱潮成因各異,到了這一輩,無可否認跟新媒體的火速掘起有關。主流媒體以外,我們還會到YOUTUBE、SOUNDCLOUD等網站聽歌,創意、技術是好是壞,無所遁形;最重要,是免費的,正合消費者心意。因此會有樂隊絕跡主流報道,卻在網上爆紅,甚至唱片、音樂會門券大賣的例子,變相支持更多樂隊,依照小規模方式製作音樂;同時,既有主流的商業運作模式繼續摸索市場。但參與者多了必然引來更激烈的競爭,樂隊除了維持創作上的活力及創意,也要想想如何在市場定位自己。本週MILK誌特別請來一群以樂隊、樂手甚至ONE MAN BAND等不同身份參與市場的創作人,看看樂隊是如何育成,又可如何生存的?

SUPPER MOMENT
6號還說過在某次早期訪問中,便已跟INDIE界紅人SUPPER MOMENT碰面。在他們身上,又看見一條迥然不同的發展路向。簽了規模不大的公司,也不是主流媒體報道的常客。但憑著善用人際、網絡的資源,加上勤奮地不斷開SHOW,還是能成功吸納為數不少的樂迷,開拓出主流以外的一片天地。

自行管理
論媒體曝光率,SUPPER MOMENT只算處「半上水」狀態,實際上樂隊知名度,或許比得上不少新晉主流歌手。但在此之前,據成員阿達所說,樂隊真的一如所有如所有同儕,以獨立方式運作,「由零六年組成之初,所有的事務管理,都由我包辦,沒有太多計劃。畢竟那時目標很單純:只希望每星期還有BAND可夾,甚至隊名都是臨出首次SHOW前才想。」及至零八年參與台灣春天吶喊音樂節,心想要在該處留下點什麼,「於是錄了首張DEMO帶過去,還有結他PICK之類的紀念品………」回港後樂隊也開始變得積極,很多著名表演的場地,都像跑CHECK POINT般,一一辦過音樂會,「算是完成了部份早期目標。」

簽約之後
然後希望推出唱片,剛巧朋友、「Re:spect」音樂雜誌總編GARY想搞唱片公司(即後來的紅線音樂),於是兩者一拍即合,「簽公司的好處,是可以專心音樂創作,不用花太多心思在宣傳、商業因素等方面;公司也為我們穿針引線,認識不少行內人士,譬如對上一張專輯的監製ADKY(溫應鴻),就曾跟梅艷芳合作。再者公司的音樂觀,比我們更深更遠,也帶更多想法給我們。」收獲亦包括他們口中的「突發收入」,「譬如拍琴行廣告,遊戲商KONAMI找我們寫廣告歌等。收入與宣傳樂隊的效用都不俗,當然只當是BONUS,但對擴大我們的受眾層面,肯定有幫助。」加上互聯網的歌曲發佈攻勢,樂隊能成功建立樂迷圈子絕不出奇。

摒棄包袱
未必每隊獨立樂隊都渴望成名,但四子沒有太多「態度」上的包袱,「讓多點樂迷聽我們的音樂,也是我們玩音樂的初衷,以前『跑CHECK POINT』的日子,都是為了被人認識。」在「獨立」與「商業」之間平衡,四子自問挺看得通,「有人願意消費音樂,不見得是壞事,最起碼證明大家珍惜本地創作。」這兩年跟主流樂壇接觸多了,主音SUNNY還見識到香港聽眾也懂選擇音樂,創作上無須遷就市場口味,「不應自設框架,反正好壞,市場自有定奪。」最後問一個對獨立樂隊的終極迷思:遊戲節目如《獎門人》,上還是不上?「為什麼不上?好玩便去做,正如BAND仔也可以去海洋公園玩呀!」完全明白!

後記:真.育成指令
沒有說到的是,既然人人都能以低成本方式傳播作品,要突圍而出其實很困難。最關鍵的,還是靠音樂的創新及獨特性。需知道獨立樂迷不會被糖衣包裝騙到。既然樂隊能適應當下的生存環境,更應交出好作品,甚至共同「育成」屬於本地的音樂文化。過程漫長,但這次「新樂隊潮」或會是契機。
阿雄@ROCK MOTEL

text:野比大雄photo:小強(RUBBERBAND、DEJAY)、傑(SUPPER MOMENT、雄)、KIMIO(基仔、JOSEPH)venue:Hong Kong Arts Centre(DEJAY)、fullcupcafe(雄)special thanks:林祥焜(opening) design:4th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